第43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专题例会

作者: 时间:2022-04-17 点击数:

(通讯员 任杰20224月17日晚7点,第42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专题例会在文科大楼910召开。此次例会共30余人,包括硕士生导师朱晓伟老师连帅磊老师和课题组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本次会议由陈旋、吴宇彤同学进行文献汇报,由任杰同学负责本次的会议记录。

83ABC

8FADA

会议正式开始,首先由研一同学陈旋进行文献汇报,题目为《Pursuing moral outrage: Anger at torture》,该文章于2009年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y》,揭示了道德义愤(对违反道德标准的愤怒)应该与对违反标准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的愤怒区分开来。最近的研究使用实验操作来区分这些不同形式的愤怒,发现了个人和同情的愤怒的证据,但没有发现道德义愤。如果被折磨的人是一个群体(国籍)的成员,愤怒可能不是因为道德上的侵犯,而是因为对 "我们"中的一个人造成的伤害。在一个旨在创造必要的评价条件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身份相关的个人愤怒的明确证据(当一个来自自己国籍的人被折磨时的愤怒),但很少有道德义愤的证据(当一个来自身份不相关的国籍的人被折磨时的愤怒)。讨论了对理解道德情感和道德动机的影响。

朱老师对此提出网络道德义愤非常有研究前景,网络人神公愤的事情会产生什么反应?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可从道德传染的角度考虑,与道德相关的情绪传染性更强。告诫研究生要像社会科学家去思考,将一系列现象用心理学解释,才能出好成果。

813E4

接着,大同学吴宇彤汇报了2022年发表在《Current Psychology》上的文章《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该文章表示留守儿童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幸福和心理健康。本研究旨在通过三波纵向设计,研究感知到的父母间冲突与LBCleft-behind children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感知到的父母间冲突对LBC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反过来,LBC的内化问题行为会加剧对父母间冲突的感知。此外,感知到的父母间的冲突在LBC的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纵向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了证据,证明了LBC的劣势在不断累积,而这种劣势是由感知到的父母间冲突和问题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互强化的结果。

随后,朱晓伟老师针对吴宇彤同学汇报中的困惑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指出留守儿童内外化问题研究较多,发展心理学中有详细解读。如果现有横向研究觉得有发展关系,可以做交叉滞后研究,只是收数据较困难。掌握交叉滞后可以在人力资源中做调研,社会心理学涉及多方面,非常有就业前景。连老师指出文章中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结果:1、儿童出现内化问题,父母相互推诿,内化行为更严重。2、父母冲突产生,儿童出现内化问题,父母冲突加剧。是很理想的交互螺旋结果,应重点讨论。同一批数据,理论功底不同,解读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连老师指出虽然有时通过残差发现一个暴力对另一个变量预测率较低,也可以进行深入探讨,比如抽烟对肺炎的预测率虽低,但仍能通过相关推出抽烟有害健康。

到此,本期例会圆满结束,大家都收获满满,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文献汇报吧!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文科大楼    电话:0716-806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