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作者:罗欣瑶 时间:2024-10-02 点击数:
第166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通讯员:罗欣瑶)2024年9月27日19时至21时,第166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如期举行在11教2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例会由邓亦欣同学主持,主题为“毕业论文进展”。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严磊老师、王丛兴老师、杨林川老师(三峡大学),学生有17位心理学研究生,15位本科生科研助理。
首先,由魏文欣、陈錾昕、李澳慧三名同学进行毕业论文进展汇报,汇报的内容分别是:《积极事件内容分享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负面信息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干预研究》、《学校认同对低阶层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上行社会的比较的调节作用及干预》。
魏文欣的研究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负面信息对青少年文化自信影响的心理机制。主要为两个研究,研究一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负面信息会引起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变化,并且在认知灵活性的调节作用下产生不同结果。研究二是对认知灵活性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陈錾昕的研究基于社会认同视角,结合大数据分析,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本研究不仅考察了线上积极事件分享和反馈与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关系,还进一步探讨了品味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李澳慧的研究基于社会认同视角,考察学校认同对低阶层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上行社会比较的调节作用和团辅干预。研究一采用问卷法探究学校认同与上行社会比较对低阶层青少年的抑郁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研究二设计通过团辅干预,通过改变低阶层的社会比较方向干预青少年的抑郁。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魏文欣同学的汇报,老师们一方面肯定了该同学汇报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向其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增强研究一和研究二的关联性的叙述;(2)对于传统文化负面信息的定义不明确;(3)尝试进一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4)改良研究结果的叙述。
针对陈錾昕同学的汇报,老师对于论文题目的新意和方向性进行了肯定与赞扬;另一方面向其提出一些建议:(1)进一步明确积极文化事件概念的定义;(2)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梳理清研究问题的底层逻辑;(3)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
针对李澳慧同学的汇报,老师对研究的完整性、明确性进行了肯定。另一方面向其提出一些建议:(1)明确上行社会比较为何会起到调节作用;(2)学校认同和上行社会比较的干涉现象的证据需要补充;(3)研究一中可以充分展现数据的细节,可以在讨论部分将三个维度进行总和再展示能动资源的中介作用。
本次学术例会的主要对研三同学毕业论文的进展进行检查。老师对毕业论文需要坚持的方向以及需要修改的部分进行了相关指导,对促进毕业论文的进展颇有成效。每一次学术例会的开展都迸发出了学术研究的璀璨火花,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最后满载而归!至此,第166期例会圆满结束,我们下周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