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饶仕杰 朱文林)2025年5月10日晚上19:00,我院“求实导师学术沙龙”在文科大楼910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连帅磊副教授主讲,主题为“数字时代的‘人-机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学院部分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连帅磊老师指出,截至2024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11.05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7%。这一数据反映了手机已深度嵌入人类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数字化伴侣”。他强调,若要理解人与手机之间关系的本质,首先需要明确手机的工具属性。手机作为一种移动终端,归根结底是一种技术“工具”。从本体论上看,人机关系的根基是人与工具的关系——即人类为主体、工具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
连帅磊老师进一步指出,数字时代的工具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中立”的物件。手机等数字化工具不仅具备物品属性,还承载着社交属性与自我延伸属性,逐渐模糊了传统的主客体界限。人类与数字化工具之间的互动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关系特征,传统的工具逻辑已难以完全解释当代“人-机关系”的心理机制。

在此理论铺垫下,连帅磊老师引出了对“人-机关系本质”的三重理解路径——成瘾视角、依恋视角与习惯性使用视角,系统剖析了现代人如何与手机建立起情感联结、认知绑定乃至行为惯性,构建出从风险理解到适应性调节的研究框架。
在成瘾视角中,连帅磊老师剖析了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拖延、负性情绪、注意力控制等心理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多因素交互模型对理解成瘾行为的重要意义。
在依恋视角中,连帅磊老师提出“手机依恋”概念,指出个体可能将手机视作“过渡性客体”来替代现实中的人际依恋对象,手机对情感联结、安全感的满足功能日益突出。他还进一步区分了安全型、焦虑型与回避型手机依恋的心理特征。
在习惯化使用视角中,连帅磊老师指出,部分手机使用行为是非意识的、情境依赖的自动反应,这种“低觉知”状态可能削弱个体的自控能力,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讲座最后,连帅磊老师展望了未来人-机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强调应从警钟视角(风险因素为主)中抽离,转向倡议和干预视角(保护因素为主)的理解路径。他表示:“我们应以更加包容的视角看待人类与技术的共生关系,既警惕风险,也不忘探索技术如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与会师生普遍反映,本次讲座内容新颖、逻辑清晰、资料详实,不仅加深了对“人-机关系”这一热点课题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将技术议题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的兴趣与思考。
据悉,教育与体育学院“求实导师学术沙龙”将持续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分享学术前沿,为师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审核 熊猛 编辑 卢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