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作者:皮虹远 时间:2025-04-02 点击数:
(通讯员:皮虹远)2025年4月1日19时00分至21时00分,第181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11教2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主题为“文献分享汇报”。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甘进华老师和杨林川老师(三峡大学),学生有7名心理学研究生、21名本科生科研助理。本次例会由本科生科研助理冷祥瑞同学主持。

首先,郑碧群同学对《如何预测她会拥有“花心”男友?女性童年环境对其伴侣短期择偶策略的预测机制》这篇文献进行汇报。该文献进行了2项研究,结果发现:童年父女关系和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能共同预测女性自感配偶价值。在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较低或不可预测性与艰苦性均高的情况下,童年父女关系会通过女性自感配偶价值的中介作用,进而预测其伴侣的短期择偶策略倾向或女性对伴侣 “花心” 表现的容忍程度。
同学们通过讨论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该研究对于现实中女性寻找合适的配偶有什么启示?(2)被试只采用本科生和硕士生会影响研究结果吗?(3)为什么研究仅考虑了父亲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影响?

其次,傅文婷同学对《负面绩效反馈下员工绩效改进动机的人机比较》进行了汇报。该研究进行了4项递进式实验,结果发现:相较于人类管理者,AI提供负面绩效反馈会引发员工更高水平的绩效改进动机。人机负面绩效反馈和任务类型会交互影响员工的绩效改进动机;在主观任务中,人类管理者提供负面绩效反馈引发的动机更强,客观任务中则相反。内部归因在人机负面绩效反馈和任务类型对绩效改进动机的交互作用中起中介作用。
同学们对汇报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并提出以下问题:(1)AI和人类呈现的负面绩效评价内容是一样的吗?(2)AI替代人类,进入更多场景会是一种趋势吗?(3)除了任务类型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可以纳入模型中?

最后,张竞文同学依据《反刍思维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消极自我信念的作用》这篇文献进行汇报。该文献进行了2项研究,结果发现:反刍思维、社交焦虑和消极自我信念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刍思维通过维持消极自我信念来影响社交焦虑,且在反刍状态下干预消极自我信念能够有效缓解社交焦虑,相较于分心策略,干预消极自我信念能更加有效地降低社交焦虑。
参会同学对该文献及汇报进行讨论并提问:(1)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是如何影响消极自我信念的?(2)该研究中的消极自我信念相较于前人的研究有什么创新性?(3)实验中被试男女比例和不同组别前测的差距是否会影响研究结果?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郑碧群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其文献汇报详细认真,并提出以下建议:(1)需关注因变量间显著差距对实验外部效度的影响;(2)建议补充样本容量,控制学历变量;增强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重点思考并突出母亲对女儿择偶影响的作用机制。
针对傅文婷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其汇报PPT的制作很完善、汇报表达清晰。接着提出了以下建议:(1)可尝试替换理论框架进行创新研究,在未来需要系统介绍所在团队的研究领域,建立长期研究追踪计划;(2)汇报时可以再增强些语言感染力
针对张竞文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其文献汇报思路清晰、内容讲解清楚。同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建议在汇报中讲清楚该文献选择特定研究框架的缘由。


本次例会主要由本科生同学进行文献分享汇报。参会的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提问,老师们也对于汇报形式以及汇报内容进行了相关指导,希望同学们在未来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阅读、分享文献!至此,第181期例会圆满结束,我们下周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