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晚7点整,本学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第六期例会在11教201正式开始,连帅磊老师、朱晓伟老师、甘雄老师、参加了本次例会,还有部分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也参与了本次例会中,会议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本次例会我们有幸听取了三位同学的精彩汇报。首先,陶燕林同学分享了一篇2024年发表在《Mindfulness》上的文章,题为《Becoming Kinder to Yourself: Evaluating a 91Day SelfCompassion Journal》。该研究通过日记研究,探究91天自我同情日记对提升自我同情和幸福感的作用。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66名参与者被分入日记组和等待名单对照组。结果显示,日记组在自我同情和幸福感提升上更显著,多数参与者反馈积极,日记或可成为提升自我同情的低成本方式。 其次,饶仕杰同学分享了心理学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中国社会中“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从文化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4项子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明确了中国社会“内卷”的心理内涵与特征维度。研究发现,“内卷”包含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和竞争行为四个维度,且感知越强,内卷行为倾向越高。 最后,张绍杰分享的文章—《Deciphering key features of social resilience versus social vulnerability in later life: A 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social asymmetry》,通过分析中国和美国老年人数据集,利用多种算法探究老年社会不对称现象。研究发现,社会弹性老人更普遍,抑郁、焦虑、压力、睡眠障碍和人格是关键特征,据此可构建预测模型,为提升老人社会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每位同学汇报后,各位老师都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到此,本期例会圆满结束,相信大家都收获满满,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文献汇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