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作者:鲁欣怡 时间:2025-04-23 点击数:
第184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通讯员:鲁欣怡)2025年4月22日19时00分至21时00分,第184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长江大学东校区11教2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主题为“毕业论文预答辩”。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王丛兴老师、杨林川老师(三峡大学)、周钧毅老师(福建师范大学)、李雅宁老师(包头师范学院)以及丘文福老师(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有15位心理学研究生,19位本科生科研助理。本次例会由本科生科研助理李建伟同学主持。

首先,韩淼同学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体验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行汇报。韩淼同学的汇报涉及三项研究。研究一通过横断研究,探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与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关系;研究二通过追踪研究,揭示共享意图和身份认同在两者关系中的纵向中介作用;研究三通过干预实验,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干预方式,考察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体验的干预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共享意图的概念及其是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中介作用的?(2)为什么两个中介变量是并列而不是链式关系?(3)研究三干预的具体内容与形式是什么?(4)研究一和研究二假设相同,但是用不同方法处理的原因是什么?
其次是陈錾昕同学,她对《文化事件情感态度及其对文化自信的影响:机制及干预》进行汇报。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横断研究和干预研究的方式,研究考察了文化事件情感态度是如何通过文化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研究结果为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证支持,也丰富和扩展了关于文化事件情感态度对文化自信影响机制的理论及研究。

经过了五分钟的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1)研究一和研究二之间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研究二没有延用研究一的研究方法?(3)实践意义当中构建分层干预是如何体现的?(4)研究二中的中介作用是怎么体现的?
最后是谭静同学,她对《无效家庭情感环境对初中生学业倦怠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行了汇报。她的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一构建了链式中介模型,系统考察了无效家庭情感环境对初中生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二基于研究一的成果展开,围绕初中生同伴关系这一主题,设计了团体辅导方案。

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共同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研究中选择链式中介而不选择并列中介?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韩淼同学的汇报,老师们认为该研究的干预研究具有特点。接着提出以下疑问与建议:(1)研究思路和框架中理论基础多,这些理论是否被充分利用;(2)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是指体验意图还是体验过后的感受;(3)建议加深文化自信和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链接性;(4)不同节日的文化体验不同,选取节日的标准不明确;(5)传统文化可以修改为优秀传统文化;(6)注意不同年级文化体验差异的现状。
针对陈錾昕同学的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其研究价值,同时提出以下建议:(1)需要进一步考虑文化事件情感态度的定义是否合适,进行核心词界定;(2)改编量表需要进行信效度分析,缺乏工具的适用性检验;(3)模型图系数需要进一步检查。
针对谭静同学的汇报,老师认为其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接着提出以下具体建议:(1)做差异比较时需要考虑到前测的影响,注意统计方法的规范应用;(2)干预过程中只干预到同伴关系而没有干预焦虑,建议未来研究进展添加干预焦虑这一方面;(3)例会后继续精进论文。

本次学术例会主要由研究生同学进行毕业论文的预答辩。老师们对每位同学毕业论文预答辩需要修改的部分进行了细心的指导,帮助研究生同学进一步完善论文的预答辩。学术之路漫漫亦灿灿,相信在老师们的引领和指导下,同学们都能收获满满。至此,第184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圆满结束,我们下周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