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作者:张可欣 时间:2025-03-20 点击数:

20253181900分至2130分,第179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112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郑雪艳老师、严磊老师、甘进华老师、王丛兴老师和杨林川老师(三峡大学),学生有8名心理学研究生、22名本科生科研助理,本次例会由大二的曾雪晨同学主持。


首先,魏晨玺同学汇报了《技术接受的贫富分化?主观社会阶层影响个体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新科技易引发贫富分化,防范人工智能加剧这一问题对巩固共同富裕意义重大,然而阶层如何影响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尚不明确。通过3个递进研究(5个子研究),研究者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越高,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越积极;社会流动信念在阶层与对人工智能态度间起中介作用;集体主义调节阶层对人工智能态度的影响。

汇报并讨论结束后,同学们提出以下问题:1.高阶层是不是会有较低的社会阶层流动信念?2.低阶层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一定是消极的吗?3.为什么要用三十多岁被试父母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客观社会阶层?4.贫富分化如何通过主观社会阶层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个体对人工智能的态度?


其次,李思雨同学带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虚拟人道德责任判断的影响》的汇报。随着社交网络中具有真人特征的虚拟人大量涌现,其道德伦理问题受到关注。该研究基于心智感知理论,通过5个主要实验发现,受中国文化影响,人们认为虚拟人做出不道德行为后需承担更大责任,这种差异通过感知心智能力起中介作用,且中国文化下人们更倾向惩罚虚拟人。

汇报并讨论结束后,同学们提出以下问题:1.实验三为什么只有真人组?2.实验选择的虚拟人的错误行为,用户对虚拟人的互动可能涉及更复杂的联结,其中的差异是否可以忽略?3.本研究为什么选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虚拟人做实验?


最后,由张子悠同学汇报的《感知不透明性增加职场中的算法厌恶》同样引人关注。职场中算法决策日益普遍,但人们存在算法厌恶现象。张子悠同学介绍了4个递进实验,结果显示职场情境中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可容许性、喜爱程度和利用意愿更低,原因是认为算法决策更不透明,而当算法有拟人化特征时,人们对其接纳度提高。

汇报并讨论结束后,同学们提出以下问题:1.4个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情境?2.各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3.如何理解实验一中人类组与算法组的利用意愿不显著?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魏晨玺同学的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该同学汇报过程中的逻辑表达能力,接着提出了以下建议:1.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如何起调节作用的,建议从文化角度进一步挖掘;2.高、低社会阶层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建议将研究中的概念表述清楚;3.建议分析文献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索可行的研究方向。

针对李思雨同学的汇报,老师们先是肯定了该同学所汇报文献的研究价值,紧接着提出了几个存在的问题:1.PPT内容呈现的简洁性有待提升;2.要深入思考,本研究的价值以及对我们的启示究竟是什么?3.虚拟人工智能,虚拟真人以及真人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针对张子悠同学的汇报,老师们先是肯定了该同学清晰的汇报思路,接着也指出了几个存在的问题:1.算法厌恶的概念是什么?2.算法决策与人类决策是否是截然分开的?3.算法厌恶背后是否也存在一种算法伦理问题?

本次例会围绕社会阶层、虚拟人道德责任判断、算法厌恶等议题,通过文献汇报和讨论的形式,为师生们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平台。老师们的点评助力同学们完善汇报内容、打磨细节,也坚定了同学们对学术探索的决心。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第179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再见!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学苑路1号长江大学东校区文科大楼    电话:0716-806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