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苏琦)2025年3月25日19时00分至21时30分,第180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11教2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严磊老师、甘进华老师、王丛兴老师和杨林川老师(三峡大学),学生有7名心理学研究生、26名本科生科研助理,本次例会由大三的魏晨玺同学主持。

首先,曾雪晨同学汇报了《亲子孝道观念冲突与青少年子女抑郁的关系》。孝道是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但亲子孝道观念可能存在冲突,其影响尚未可知。通过亲子配对的纵向研究设计,研究者发现当亲子间相互性孝道或权威性孝道不存在冲突时,孝道观念的水平并不影响子女抑郁水平;当亲子孝道观念存在冲突时,在父-子相互性孝道、父-女及母-女相互性和权威性孝道上均表现出当父母孝道水平高于子女时,子女的抑郁水平更高。
汇报并讨论结束后,同学们提出以下问题:1.被试年龄过小,量表如何准确测量其孝道观念?2.被试年龄过小,和父母的孝道观念冲突并不强烈,是否应该选取更合适的群体? 3.研究被试全部来自同一省份,是否存在局限性?

其次,李建伟同学带来《内卷还是躺平?竞争压力如何影响心理补偿》的汇报。面对竞争压力,人们选择了两种相反的策略,分别是内卷与躺平。本研究将竞争压力分为竞争结果压力与竞争过程压力。基于心理补偿理论,竞争结果压力威胁个体的自尊,促使其选择流动补偿策略,形成内卷效应;竞争过程压力威胁个体的幸福感,促使其选择逃避补偿策略,形成躺平效应。
汇报并讨论结束后,同学们提出以下问题:1.流动补偿策略是分离策略的一种还是并列关系?2.有目标的努力属于内卷吗?3.本研究属于研究构想,缺乏实质性验证,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实验?

最后,由臧欣爱同学汇报的《“摸鱼”如何带来创新?恢复体验曲线中介效应的情景实验与调查证据》同样引人关注。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员工常面临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等压力,“摸鱼”(时间窃取)行为日益复杂且频发,该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通过2个实验发现,时间窃取与恢复体验呈倒U型关系,进而间接地促进或抑制了创新行为, 这一关系受到正念的调节。这一发现丰富了相关研究理论并提供了实践启示。
汇报并讨论结束后,同学们提出以下问题:1.研究一采用情景回顾的实验方式,收集的数据是否会有不真实的成分存在?2.时间窃取通过恢复体验间接影响创新行为,这种间接影响是否存在其他中间机制?恢复体验是否是唯一的中介变量?3.研究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曾雪晨同学的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该同学清晰的汇报思路,接着提出了以下建议:1.应深入思考假设和结论,理解研究的核心理论及创意;2.研究问题和假设部分的呈现较为零散,需要简化PPT;3.文章中的研究方法和问题的匹配性不强,建议去思考更为合适的研究方法。
针对李建伟同学的汇报,老师们先是肯定了该同学所汇报文献的研究价值,紧接着提出了几个存在的问题:1.汇报的语速过快,PPT内容过多;2.汇报的态度不端正,PPT的制作缺少规范性;3.汇报文献前应多与导师沟通交流。
针对臧欣爱同学的汇报,老师们先是肯定了该同学汇报的完整性,接着也指出了几个存在的问题:1.研究问题的汇报不够突出,PPT可再精简,提取文献的主干逻辑;2.汇报复杂模型时应抓住逻辑节点;3.汇报缺少量表测量条目作参考。

本次例会围绕亲子孝道观念冲突、社会竞争、时间窃取等议题,通过文献汇报和讨论的形式,为师生们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平台。老师们的点评助力同学们完善汇报内容、打磨细节,同时也坚定了同学们对学术探索的决心。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第180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再见!